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地处江淮平原腹地,主要是农业产区,处于王家坝下游,总人口200多万,是全国人口最多的贫困县之一
当地村民们大多处于极度贫穷,经济十分拮据,青壮年多数已出门打工,老人居多,经常生病没钱治病买药。仅仅一个村里就有238户贫困户,这其中大部分都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
这几年,为了改善村民的贫困现状,当地村委用扶贫资金给每家贫困户买了100只鸡苗,以此让这些空巢老人在家养殖土鸡维持生计。
但是由于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加之老人们根本不懂销售,辛辛苦苦把鸡养大,盼来的土鸡蛋并不能及时卖出去,这让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却无可奈何。
之前我们推文帮助他们销售土鸡蛋,我们只是一个小团队,能力十分有限,土鸡蛋实在太多太多,助销的鸡蛋数量只是冰山一角,推文后并没有解决老人们的销路问题。
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鸡蛋不能及时销售出去,眼看着天气越来越热,大叔心急如焚却又无能为力。
疫情期间,道路封闭,李大叔的鸡蛋拉不出去,鸡蛋一天一天的越积累越多。为了生活,他每天早晨6点钟就要起床喂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谁曾想辛苦养出来的土鸡蛋卖不出去。
为了自救,李大叔每天都背着鸡蛋去集市上售卖。长期劳累过度,李大叔的腰经常疼得直不起身来,没钱去医院检查,只能每天贴最便宜的膏药来缓解疼痛。
张阿姨,因六年前的一场车祸,失去了左腿,接踵而至的是失去至亲的悲痛,接二连三的不幸降落到这个原本就贫穷的家庭。
生活不易,张阿姨却并未被现实打垮,而是坚强的撑了过来,养起了土鸡,然而命运并没有对她网开一面,躲过了天灾,躲过了人祸,却躲不过滞销···
因为家里贫穷落后的现状,他们开不了口挽留儿女远出的脚步,选择独自承受“养儿不防老”的晚年之痛,却在子女面前只字不提。
他们常常坐在家门口,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呆滞的眼神看着这些土鸡,或许是在思念远在他乡的儿女,亦或是在沉思着这些鸡蛋到底应该怎么办。
种庄稼养不活庄稼人,儿女都外出打工,辛苦养殖的土鸡蛋又卖不出去,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李大爷老两口告诉我们:“现在年纪大了,浑身都是病,儿女在外打工赚钱不容易,孙儿还要念书,自己能挣一点是一点,尽量不给子女增加负担,实在做不动了也没有办法了”。
人都是要吃饭,要生活开支的,鸡蛋迟迟卖不出去,一些逼不得已的老人,只能每天一大早背着一筐鸡蛋去集市上售卖。
他们早晨6点钟就出门赶早集,晚上八点钟才回家,辛苦一整天,只能换来零零散散的十几元钱...
新鲜的鸡蛋不能久留,迟迟卖不出去就会坏掉,六旬老人难掩内心的情绪,悲痛的掉下了眼泪···
他们散养的土鸡全靠自己觅食,以田地里的小虫、青菜、野果,籽粒为食,隔三差五也会吃一些家里的剩饭剩菜,没有一只鸡是吃饲料长大的。
皖北生长着大片杨树林,厚厚的一层杨树叶是小虫、蟋蟀等最好的栖息之所,为他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养殖条件!
而这些虫子恰好是皖北土鸡的天然营养品,能够补充蛋白质、氨基酸,强健骨骼,极大提高了鸡的免疫能力,营养且健康。所下的鸡蛋相比其他鸡蛋营养价值更高。
这里的老人们养殖古老鸡种,坚持传统散养,树林下刚刚捡回来的土鸡蛋颜色深浅不一,散养土鸡蛋个头也不会像洋鸡蛋那么大。
就像人的肤色无法统一一样,土鸡蛋也有它的肤色,黄、粉、白点缀得恰到好处,纯天然的颜色让我们似亲临大自然!
不仅风味地道、营养全面,也能为这些在贫困生活中苦苦挣扎的老人们一份暖意,一丝希望!
老人们林下散养的土鸡蛋,喂食麦麸、豆粕,蛋黄颜色较浅,喂食玉米、高粱,颜色就比较深。
粗粮喂养,营养丰富的正宗土鸡蛋,是非常适合老人跟小孩食用!补充营养蛋白,增强身体免疫力!
在上一次我们推文以后,爱心支持的用户纷纷给我们留言,这些用心的留言深深的肯定了老人们的土鸡蛋品质,也让我们下定决心再次助力土鸡蛋销售。
我们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积极参与,尽可能多的帮助他们多销售一些土鸡蛋!
这一枚小小的土鸡蛋,凝结着皖北所有空巢贫困老人的血汗,也是他们一年到头的期盼,七八十岁的高龄,被生活折磨了一辈子的他们,却还要跟命运继续抗争。
由于老人们常年养鸡,了解鸡蛋的属性,为了做到最小破损率,他们主动要求自己来亲自打包装箱。
所以此次助农活动我们只助力帮助销售,所有打包发货事宜都交由老人们处理,我们只做协助。
老人们虽然年纪大了,多年的生活阅历让他们有了一套自己的打包方法,他们利用脱了米的稻谷壳来填充包装盒,这样既能减少泡沫箱的包装成本,也能让大家收到的每一粒鸡蛋完好无损。
老人的打包方法经过我们多次快递测试,无一破损。所以大家不用担心鸡蛋损坏,放心支持!
为助力土鸡蛋销售,当地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对接多方面的销售渠道,希望能够尽快解决老人们的销路问题。
如果您能理解作为农民的那份无助、期盼,如果您也曾生于农村,体会过农民的朴实与勤劳
请您一定帮忙转发,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帮助他们尽快销售出去,不要让这么好的土鸡蛋烂掉,不要让这里的空巢老人辛苦一整年到头来血本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