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2日,村民在山西省夏县南大里乡蔬菜智慧产业园对秧苗进行管理。新华社发(姜桦 摄)
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植保无人机在沃野穿梭,“土特产”借由网络电商和乡村公路畅销全国,绿水青山间的民宿小院“圈粉”八方来客……
这是近年中国乡村的繁忙景象,也是各地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推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的生动写照。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稳定完善帮扶政策。13日发布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出重要部署。
2021年2月,中国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国同样意识到,在广大脱贫地区,尤其是昔日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因此必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指出,要因地制宜建立监测标准年度调整机制、对防止返贫监测对象落实精准帮扶措施。
加大对疫情、自然灾害、严重疾病等风险隐患的排查力度,成为各地防返贫致贫工作的新着力点。
甘肃省医保部门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监测平台发现,平凉市静宁县尹岔村村民杜某医疗支出较大,经乡村振兴部门认定后,于去年8月纳入“因病突发严重困难户”范围,落实报销21.17万元,涵盖医疗费用的81.3%,有效减轻了个人负担。
2022年,全国65.3%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更加健全,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
2022年11月23日,在陕西安康市县红椿镇七里沟社区电商服务站,一名自主创业的电商主播在直播带货。新华社记者 邵瑞摄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持续实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升行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力争提高到60%以上,重点支持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
最近,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脱贫户金凤花忙着在艾草地里浇水看护。“在这里打工一年收入近万元。”
事实上,近年来,汤阴县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全县艾草种植面积1.5万亩,形成了集艾草种植、加工、销售、艾灸培训、艾制品开发于一体的成熟产业链,为乡村振兴铺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走精深加工的路子,艾草变身数十种产品,价值翻了好几番。”安阳九头仙艾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公司累计带动当地5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帮助3000多户脱贫户致富增收。
中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正在稳步发展,832个脱贫县每个县已初步培育2至3个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
加强基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农业品牌建设,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成为多地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部分。
一系列新举措为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壮链、强链,以洛川苹果、赣南脐橙、定西马铃薯、苍溪猕猴桃等为代表的特色品牌不断发展壮大,让农民共享增值收益。
新年伊始,各地各部门在组织脱贫人口外出务工与促进就近就地就业方面双向发力,稳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
四川与浙江、福建、甘肃、重庆人社部门签订《省际劳务协作框架协议》,促进劳动力跨省流动、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
江西鹰潭建成“农民工地图”和50万农村劳动力数据库,实现“岗位找人”;重庆借助“就业数字大脑”,对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智能匹配推送就业岗位。
2022年,全国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达到3278万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4342元,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
2022年11月24日,位于湖北省西部山区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乡村公路蜿蜒于崇山峻岭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宋文摄)
在脱贫攻坚完成、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中国持续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4%,基本实现村村通电、通硬化路、通客车、通光纤和4G网络。
“马路硬化后方便多了,好多客户愿意上门买鸡蛋,日子越来越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狮石村高山土鸡养殖户程保富说。
狮石村驻村曹健介绍,村里已拆除旱厕100多个,建成多处公路和停车场,“今年将新设2处观景台和1处旅游公厕,进一步盘活绿水青山资源,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乡村宜居又宜业,吸引各类要素不断聚集,目前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1120万人,进一步筑牢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
中国各地各部门正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今年将重点从守底线、促发展两个方面加强部署和落实,加快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发展步伐,让脱贫群众生活越过越红火。(记者马欣然、张文静、刘金辉、徐欣涛、梁军)
2023年2月22日,观众在北京市方志馆观看方志北京年鉴北京志说‘一城三带’主题展。该展于21日开幕,共设置一百余个故事点,观众可看到现存最早的北京地方志,找到对北京中轴线的最早称谓,欣赏一批北京旧志全家福。
2023年2月22日,浙江省玉环市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内,五彩缤纷花田绘就一幅美丽湿地的画卷。
2023年2月21日,广西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举行“壮族蚂拐节”民俗庆祝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探秘。
2023年2月21日,安徽合肥新站高新区的瑶海公园内,市民在新建的亲水栈道上散步休闲,感受融融春意。
2023年2月20日,河南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镇后地村黄河滩地一种粮大户在用喷灌设施为小麦浇水。
2023年2月20日,河北省任丘市新市民广场,来自北京、任丘市、雄安、高阳县、河间等多地的舞龙表演团队齐聚一堂,为观众们奉献一场场精彩的舞龙表演,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共同迎接农历“二月二”。
在藏历水兔新年来临之际,西藏墨竹工卡县门巴乡波尔朗村举办门亚耗牛品质比赛系列活动。
2月18日,“让成长更美好”2022年度青少年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教育年度收官活动在沈阳举办。
2023年2月19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集装箱船在进行生产作业。山东港口1月份货物吞吐量完成14296.5万吨,同比增长5.3%。集装箱完成332.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0.2%,实现首月发展“开门红”。
2023年2月18日傍晚,海南省昌江县乌烈镇的一家现代化农业企业的火龙果种植基地
2023年2月18日,安徽马鞍山采石公园内梅花进入盛花期,美丽的花朵提前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赏梅踏春
西藏阿里,大地宏阔,云卷云舒,气象万千。旭日初升,夕阳下沉,星河旋转……刹那之间,光影变幻,令人目眩神迷。迷离的光影与绚烂的色彩,构成一幅幅美的画面。
2023年2月17日,湖北省神农架天燕景区出现雾凇景观,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景。
2023年2月17日,“四两千斤双人展”开展,展出了两位当代艺术家的30余件作品,包括书法、水墨绘画、艺术装置、多媒体影像等多种创作类型。展览将持续至6月11日。
2023年2月16日,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红梅、白梅相继绽放,引游客前来赏梅拍照、游玩打卡。
2023年2月15日,观众在中国美术馆参观美在致广——全国小幅美术精品展。本次展览从1月18日展出至3月26日,共展出近600件征集作品,另有中国美术馆馆藏、特邀作品400件,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种类
2023年2月15日,在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玉泉区专家人才工作站)的育种试验基地,农业专家在测量果实横径纵径。
2023年2月14日,铁路江苏连云港站,旅客搭乘动车组列车出行。为期40天的2023年春运于2月15日结束,铁路客流量日趋平稳有序。
2023年2月14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安徽黄山风景区气温骤降,出现了初春罕见的雾凇美景,银装素裹,玉树琼枝
2023年2月12日,三峡船闸实施为期两天的换向运行后,已恢复北上南下正常运行模式。三峡坝上、坝下待闸船舶数量基本达到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