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播广告
  • 活动轮播图
自定内容
注册链接      登录链接      手机app
产品搜索
产品搜索
隆德县这个乡:村村有产业 户户有收益 生活甜如蜜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3-03-09 09:58   文字:【】【】【

  在隆德县凤岭乡,村村有宝贝,村村有绝活。“土方子、老味道、原生态”的李士村古方榨油和传统手工醋、齐岔村土蜂蜜、冯碑村石磨面粉、卜岔村土鸡蛋、齐兴村肉鸽等优质农产品共同组成“六盘·凤岭八珍”品牌,线上线下销售火爆,全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呈现欣欣向荣景象。

  驻足齐岔村上梁老街,映入眼帘的是供销社、邮电所、铁匠铺等颇具年代感的建筑。走近细看,旧校舍改成了特色民宿,废弃卫生院变成了老食堂,屋内、街外随处可见的手推车、铁犁、石磨等农具,浓厚的农耕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老街南边的整片山坡上,修建了500个小窑洞,还原传统的养蜂场景,60岁的蜂农魏新庄打开蜂箱查看蜂群。

  齐岔村处于隆德县打造的凤凰岭三十里生态旅游长廊末端。2021年,齐岔村依托生态旅游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循着守住乡景、留住乡愁的思路,对原上梁乡街道旧址做文章,修缮30多间民宿,建成大食堂、木匠铺、皮影室、茶馆等10间功能房,打造了上梁老街,形成集红色文化、“蜂旅融合”、农事体验、休闲康养、林下药材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经济综合体,把“乡愁”发展成了产业。

  这两天,凤岭乡于河村的于河农家乐里,村民于仓正忙着打扫卫生,打算过几天就营业。“有好几个常来吃饭的客人给我打电话,说想吃暖锅了。”于仓正笑着说。

  2019年3月,于河村决定发展乡村旅游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争取闽宁帮扶资金70万元,开办了于河农家乐。

  “我们的招牌菜就是暖锅,吃过的客人都说味道好。”于仓正自豪地说。虽然还未正式营业,但就餐的顾客已经陆续来了。“都是熟客,来之前都会打电话。”于仓正说。后厨里,于仓正的妻子马凤艳正忙着装暖锅。

  暖锅对于隆德人而言,是一道百吃不厌的地方传统特色美食。要想让招牌菜一直吸引顾客,就要保证菜的品质,尤其是要把好肉类的质量关。为此,于河村专门腾出一块空地饲养了黑土猪,用粮心喂养,确保品质。除了肉制品,农家乐所用的油、醋和面粉,都是从凤岭乡李士村、冯碑村采购的,“这些都是我们‘六盘·凤岭八珍’的特色农产品,价格合理,品质也有保证。”马凤艳说。

  农家乐生意红火,让马凤艳在家门口实现每月稳定收入3000元。而她的厨艺也有了更大的施展舞台。四年多时间里,她和另外两名厨师根据客人的喜好和口味,推出了杂粮面条、洋芋摊饼、凉拌花椒苗等特色美食,吸引周边村庄、隆德县城及外地的顾客前来用餐。如今,农家乐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2万元以上。

  立春后,天气渐暖。车辆还未驶入凤岭乡卜岔村的生态禽渔养殖基地,“咯咯咯”“咕咕咕”此起彼伏的鸡叫声已从远处传来,循声望去,毛色发亮的生态鸡溜达觅食,自得其乐。

  村民卜振坤今年66岁,是村集体合作社的饲养员,主要负责喂鸡、捡鸡蛋、清理鸡舍等,每月收入2000多元。因为养鸡多年,卜振坤早已熟练掌握养鸡的方法:“养鸡最重要的就是干净,否则鸡很容易生病。给鸡拌料也是有技巧的,要把麸子、玉米和少量苜蓿搅拌在一起,这样鸡的肉质才更好。”

  2018年,卜岔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在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上,经过多番考量,决定在巩固肉牛养殖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养鸡产业。通过从县扶贫办等部门争取,村上筹得项目资金130万元,成立了卜岔村村集体合作社。

  从搭建鸡舍到购进鸡苗,从吸纳本村农户科学饲养到合作社统一销售鸡和鸡蛋,村集体的养鸡产业逐渐步入正轨。一年后,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达到10万元。目前,合作社养殖青脚麻鸡、芦花鸡1000多只,每天产蛋300余枚,优质的土鸡蛋也成为“六盘·凤岭八珍”特色农产品之一。

  眼下,卜岔村的禽渔养殖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看着院里三五成群的小鸡晒着太阳啄食,卜岔村村委会副主任卜亚通说:“看着这些鸡仔一天天长大,我打心眼里高兴,这可是我们大家的宝贝啊!”继续改善养殖条件、扩大养鸡规模的打算已经被卜岔村村“两委”提上日程,他们要让村民养鸡信心更足、腰包更鼓。

相关推荐
  • 佳县上高寨便民服务中心创新“乡贤+”模式
  • 隆德县这个乡:村村有产业 户户有收益 生活甜如蜜
  • WTT - 最新WTT新闻资讯以及实时动态 体育大生意
  • “线上+线下”销售“土货”走俏
  • 周末编辑部|春光无限好奋斗正当时!
  • 毕节市电商产业乘势而上开新局
  • 投资者提问:玉溪官网新闻动态描述:丰元(云南)锂能科技有限公司20万吨锂电
  • 庐江:给土鸡戴“眼镜”、建“健身场”!这个操作厉害了!
  • LNG - 最新LNG新闻资讯以及实时动态 体育大生意
  • 3月5日三分钟新闻早知道
  • 脚注信息
    友情链接: 扶贫网 一带一路